飞行时间是从Time of Flight直译过来的,简称TOF。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连续发射光脉冲(一般为不可见光)到被观测物体上,然后接收从物体反射回去的光脉冲,通过探测光脉冲的飞行(往返)时间来计算被测物体离相机的距离。
TOF法根据调制方法的不同,一般可以分为两种:脉冲调制(Pulsed Modulation)和连续波调制(Continuous Wave Modulation)。
飞行时间法深度测量基本原理示意图
光脉冲法工作原理示意图

相机上的控制单元打开光源然后再关闭,发出一个光脉冲。在同一时刻,控制单元打开和关闭接收端的电子快门。接收端接收到的电荷S0被存储在感光元件中。
然后,控制单元第二次打开并关闭光源。这次快门打开时间较晚,即在光源被关闭的时间点打开。新接收到的电荷S1也被存储起来。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。
记光的速度为c,tp为光脉冲的持续时间, S0表示较早的快门收集的电荷, S1表示延迟的快门收集的电荷,那么距离d可以由如下公式计算:

最大的可测量的距离是:在S1中收集了所有电荷,而在S0中根本没有收集到电荷。然后,该公式得出d= 0.5 x c × tp。因此最大可测量距离是通过光脉冲宽度来确定的。例如,tp = 50 ns,代入上式,得到最大测量距离d = 7.5m。
优点:
- 测量方法简单,响应较快
- 由于发射端能量较高,所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背景光的干扰
缺点:
- 发射端需要产生高频高强度脉冲,对物理器件性能要求很高
- 对时间测量精度要求较高
- 环境散射光对测量结果有一定影响
- 假设发射的正弦信号s(t)振幅是a,调制频率是f
- 经过时延 △t后接收到的信号为接收r(t),衰减后的振幅为A,强度偏移(由环境光引起)为B
- 四个采样时间间隔相等,均为T/4
- 根据上述采样时间可以列出四个方程组
- 从而可以计算出发射和接收的正弦信号的相位偏移△φ
- 据此可以根据(6)中公式计算物体和深度相机的距离d
- 接收信号的衰减后的振幅A的计算结果
- 接收信号强度偏移B的计算结果,反映了环境光
- A, B的值间接的反应了深度的测量精度,深度测量方差可以用公式9近似表示。
连续正弦波调制公式推导
- 相位偏移(公式5)中的(r2-r0)和(r1-r3)相对于脉冲调试法消除了由于测量器件或者环境光引起的固定偏差。
- 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的振幅A和强度偏移B来间接的估算深度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(方差)。
- 不要求光源必须是短时高强度脉冲,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光源,运用不同的调制方法
缺点:
- 需要多次采样积分,测量时间较长,限制了相机的帧率
- 需要多次采样积分,测量运动物体时可能会产生运动模糊。
TOF深度相机对时间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,即使采用最高精度的电子元器件,也很难达到毫米级的精度。因此,在近距离测量领域,尤其是1m范围内,TOF深度相机的精度与其他深度相机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差距,这限制它在近距离高精度领域的应用。
但是,从前面的原理不难看出,TOF深度相机可以通过调节发射脉冲的频率改变相机测量距离;TOF深度相机与基于特征匹配原理的深度相机不同,其测量精度不会随着测量距离的增大而降低,其测量误差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基本上是固定的;TOF深度相机抗干扰能力也较强。因此,在测量距离要求比较远的场合(如无人驾驶),TOF深度相机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。